欢迎访问 文化政讯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河湟文化专家论证会

时间:2023-10-30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点击:

   8月3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省垣专家召开河湟文化专家论证会,共同探讨打造河湟文化地域品牌的有效途径。程树山厅长、吕霞副厅长出席会议。

   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河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主题,就“河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河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如何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等内容进行讨论发言。省政协原副主席鲍义志书面提交论证研讨意见,认为河湟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异彩纷呈,具有和平性、连续性和创新性,建议从推进建立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河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设立中华文明标识点,大力弘扬和打造大禹文化等方面入手,推动河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省政府参事谢佐认为,河湟文化是黄河、湟水、大通河三河流域的历代先民们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化进程及其成果。建议河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应从历史的发展演变轨迹中加以探索实施,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突出重点,展现特色,让文物活起来,并发展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曲、影视在内的当代“六艺”,着力培养人才,出成果。青海省委党校原一级巡视员杨自沿认为,河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地域特色;河湟文化类型丰富,成为多元多样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福地;河湟文化特征鲜明,具有根源性、地域性、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且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河湟文化兼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黄河源头文明化的重要标志,是黄河文化的内核和缩影。建议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河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青海篇章。青海民族大学教授唐仲山认为,河湟文化生态的特征体现在基于地理空间上的层级过渡形成的经济生产形态的多样性,基于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流域文明的丰厚积淀,基于多民族集聚和杂居形成的多元文化交融共存一体性格局,基于古道文明和“两路”建设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上的道路文明彰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乔虹认为,河湟文化史前序列完整,经历了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四个发展阶段,凸显了史前文化的连续性。河湟地区位于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重要关键区域,是南北向文化交流与技术传播的通道,也是各民族交往的大通道,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河湟文化与中华文明主根主脉文化一脉相承,诸多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早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演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学术支撑。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赓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深入挖掘、研究阐释青海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文化基因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观,提炼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文化符号与标识,梳理河湟文化发展脉络,形成系统内容和研究成果。二是汇总专家意见建议,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河湟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三是找准发展定位,总结好河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讲好青海是“多元文化典型代表区”的生动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名省建设的青海篇章。


原文链接:http://whlyt.qinghai.gov.cn/qhwl/198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化政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万事通达文化传播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文化政讯网whz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